您的位置 首页 修行受用

集合众僧依於戒律和合共住修行的园林,即后来所谓丛林。

集合众僧依於戒律和合共住修行园林,即后来所谓丛林。

略谈「丛林以无事为兴盛」

原标题

欣逢中秋月圆之夜,远离俗世尘嚣,与众同参道友齐聚美 国洛城宝塔寺,礼敬三宝,相互致以佳节问候。於茶席间,众人交流学佛受用,谈禅论道,不胜法喜。 

口腹之欲

在谈话中,先以茶道为譬喻引申至佛教徒的日常修行,再从修行的诸多面向,谈到当今世界虽然佛教弘传普及,但许多寺院、道场充斥着世俗商业气息,乃至多有以凡冒圣、以邪充正误导众生的混乱现象,大家实际所见到的是佛弟子们以南无羌佛为依止根本,在南无羌佛处学到大法、证成圣德,他处则难得见到实证成就圣量的佛法。进而探讨寺庙应该秉持什麽样的道风,才能使道场兴旺昌盛?

助念

当时,有一位同学举出唐代百丈怀海禅师所制订的《丛林要则》第一条:「丛林以无事为兴盛」,说佛寺丛林要兴盛,最忌穿凿、传递是非,若寺庙能止於人我是非自然能够兴盛。听之似乎有理,但实际上此条要则的意涵可不只如此!

佛像

何谓丛林?释迦牟尼佛时代的佛教寺院有两种形式,僧团初期的住处称为「阿兰若」,意为僻静处,指远离人畜干扰的森林僻静地,简称兰若。住阿兰若者,有独自一人或数位僧人一同安止於森林的大树下,或者选择一处僻静地结茅蓬共住;人数较多、规模较大的又称为「精舍」。另一种是「僧伽蓝摩」,简称伽蓝,又名「贫陀婆那」,指集合众僧依於戒律和合共住修行的园林,即后来所谓的丛林。丛林又可分成子孙丛林和十方丛林两种,子孙丛林的延续是由创寺住持所剃度的弟子来承袭住持位,代代世袭相传;十方丛林则是依於丛林共制,推举延请高僧大德前来主持,十方丛林的住持有一定的时间任期,以防范属於十方僧伽物的寺权、寺产沦为私产家庙的弊病。

龙舟大德

《大智度论》卷三说:「云何名僧伽?僧伽秦言众,多比丘一处和合,是名僧伽。譬如大树丛聚,是名为林;一一树不名为林,除一一树亦无林。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,除一一比丘亦无僧,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。」僧聚处,得名丛林。又《禅林宝训音义》卷上说:「丛林,乃众僧所止之处,行人栖心修道之所也。草不乱生曰丛,木不乱长曰林,言其内有规矩法度也。」由此可知,丛林常住大众皆遵循佛陀制定的规矩法度和合共住,才能称为丛林;若是行为不符律仪,我行我素,或为了个人的私利、名声或权势而勾心斗角起纷争,则不名为僧伽,更不是如法的丛林。

什麽是佛陀所制定的规矩法度?规矩法度指的是出家僧众必须持守的戒律与日常行、住、坐、卧的威仪细行。什麽是和合共住的原则?僧团和合共住的原则,指的是六和敬法。什麽是六和敬?「和」是指行持上与大众和谐相处,「敬」是指内心常怀谦卑恭谨。和又有两重意义:一、理和,即同证择灭,指僧团共同的修行目标是以解脱智达证涅盘寂灭;二、事和,是指於身、口、意、戒、见、利等六个方面必须奉行和敬法的生活准则,这六和敬就是身和同住、口和无诤、意和同悦、戒和同修、见和同解,以及利和同均。


那又该如何理解「无事」呢?要知道人与人之间,或个人在团体之中,由於性格、语气、习惯、见识、阅历与修养深浅的不同,遇事总会有不同的见解看法,当双方的意见相左时,难免会产生矛盾争执。出家人在僧团之中,同样会面对到种种的人、事、物外境,如何在面对外境时,放下我执,磨练行持,是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堂功课。然而,有修行人对於这里的「无事」却产生错误的理解。无事,并不是断灭见观点的不理睬、不分别,也不是充耳不闻、视而不见、缄口不语抱着事不关己的鸵鸟心态。再说,在修行过程中,谁人无过,行人的身、口、意三业随时随处很容易犯错,重要的是知错即改,改而不犯,再犯再改,才是修行的正确态度。


僧团在证择灭及六和敬的原则共识下,遇到团体中有是非争执或某人犯戒造罪时,不可互相包庇,必须依戒、依法持以正见相互规劝;而受到批评劝诫的一方,应当下回光返照,真心忏悔,反省改正,改正之后要放下心中的自责罣碍,继续前进。如果是我执丛生,不服教化劝导,强词狡辩脱罪,甚至还互相嫉妒、瞋恨,彼此拉帮结派、勾心斗角、互争长短,这样的行为根本就不是佛弟子,而是毫无羞耻心的丑恶众生。


南无羌佛在《学佛》这部法宝中说法:「真正修行人,真正想把菩萨们的行为拿来作为自己行为的人,说做到就做到了,当下就做到,不需要费力,当下开始就是了,把自私心放下,真正要成为一个圣者呀,有什麽做不到的呢?可是很多人是做不到的,什麽原因让他做不到?他的无始无明的业力酿成他的贪欲、自私、狂傲、瞋恨、我执。我执一产生,面子产生;面子一产生,假话连篇产生;假话连篇一产生,黑业因种产生;黑业因种产生,恶相果报产生;恶相果报产生,轮回转动产生。明白了吗?如果当我们真正明白这个法义以后,要做一个修行人,放下我执有什麽了不起?错了就错了,没有什麽了不起的,那种人就是好弟子。」


其实真修行,放下我执一点都不难,因此丛林僧团之中,若人人能依照南无羌佛所说法义,每时每刻付诸实践修行,心中自然不会留下隔夜是非,僧团中人人心中无是非,才能真和合、才是真无事!但是,这仍属於世俗无事,若要达到胜义无事,还要超凡入圣。


南无羌佛於《达摩大师血脉论》中正法:「若要觅佛,直须见性。性即是佛,佛即是自在人,无事无作人。若不见性,证无所得,终日茫茫,向外驰求,觅佛元来不得。……若见性即是佛,但见佛并非证佛,若当证佛,於见佛深入於定,如如住佛,是自证佛耶,不见性即是众生。」(粗字是南无羌佛的更正和补充句。)


有了真修行的坚实基础,荡其身心,除其盖障,依法深入,修证择灭,於择灭境如如而住,不执住性,为胜义无事。由此可知,证到佛性,并如如住於佛性的解脱圣,才是真正的自在人,胜义的无事无作人。正如,台湾近代高僧广钦老和尚在圆寂前所说的法语:「无来无去无代志。」(无代志是闽南语,意指无事。)唯证道者能究竟自在无事,无事依於有道,有道的丛林自然兴盛,这才是「丛林以无事为兴盛」的真髓!    

闲道人

2019年9月13日

文章来自佛教正法中心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,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、暗示和承诺,仅供读者参考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(内容、图片等),请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。

作者: xuefo

为您推荐

自从建了佛堂,一家人都改变了!神奇吧?

学佛修行改变了我的家人,我的生活。

分享录从「我是对的」到「对不起,我错了」!

我恭闻南无羌佛说法《不要上魔的当,断除我执向菩提》的法音几遍后,受用匪浅。

硬碟异常的问题,拍摄的影片资料全部消失!

到底什麽才是我当下最重要的事情?人生的无常不也是如此吗?

出家

为什麽说有因就有果?什麽叫因?什麽叫果?

我们种一个瓜籽下去这是因,也就是下种在地里是因,收成西瓜就是果。

佛法让我走向了光明和幸福的路

我就是一个受益者,学佛后,我心态变了,一切都在变好,不是吗?

发表回复

返回顶部